為什么加拿大只有總理,沒有總統。提起“美國總理”,很多人想必要說了,美國怎么沒有“總理”,莫迪總理近來的夸張表現,證明他本人信心不足,對贏得連任并沒有把握,個人認為印度總理莫迪,獲得連任的可能性不足50%,這對莫迪總理競選連任也是一個挑戰(zhàn),總之,莫迪總理這次競選連任的道路,肯定會充滿艱險。
1、美國為什么沒有總理?
提起“美國總理”,很多人想必要說了,美國怎么沒有“總理”?美國國務卿不就是美國國務院的行政首長嗎?國務院的首長難道還不是“總理”嗎?這個呃還真不是!說民國北洋政府的國務卿相當于總理沒有問題,說美國國務卿是美國“總理”,恐怕還真不行美國國務院不是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眾所周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也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中央政府!但美利堅合眾國國務院卻不是美利堅合眾國中央政府或者叫聯邦政府因此,中國的政府首腦是國務院總理,但美國的政府首腦卻不是美國國務院的國務卿。
雖然美國國務卿在美國行政系統中的地位僅次于總統和副總統、位列第三,凌駕于所有部長之上,但美國國務卿卻不是美國總統的“副手”或者什么美國“總理”,他依然只是跟部長一樣的部門主官,因為美國國務院只是美國政府的下屬機構,主管外交事務、兼管部分內政事務。說白了,其實就是“擴大了部分權限的外交部”,可再大的大兒子他也成不了兄弟,不是嗎?美國國務卿地位再高,他終究還是美國總統的下屬部門主官,根本不是什么美國“總理”,
總統制共和制與議會制共和制的區(qū)別西方的共和制政體分為總統制共和制和議會制共和制,二者最大的區(qū)別簡單說就是,總統當家還是總理當家。議會制共和制政體由在議會占據絕對多數席位的政黨自然組閣執(zhí)政,如無法形成絕對多數,則由多個政黨聯合形成絕對多數后聯合組閣執(zhí)政,執(zhí)政黨黨魁或執(zhí)政黨推舉之候選人自然當選政府總理,而總統則是由總理提名或另行選舉的虛位國家元首,不擔負行政職責。
總統制共和制與議會制共和制最大的不同就是總統選舉與議會選舉無直接關聯,當選總統所屬政黨不一定要在議會占據多數席位,而當選總統自然成為政府首腦,而不是由在議會占據絕對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或由占據相對多數席位的多個政黨聯合組閣。同時,總統制共和制下的國家,作為政府首腦的總統自然兼任國家元首,無須重新提名或選舉國家元首,
換句話說,美國總統就是美國“總理”!綜上所述,并不是美國沒有總理,而是在總統制共和制政體的大框架下,政府首腦兼任國家元首、二者合二為一。換言之,美國“總理”其實就是美國總統,但無論怎么說,美國國務卿都不是政府首腦,更加不是什么美國“總理”!他就是美國政府下屬機構國務院的部門主官而已,雖然在美國行政體系中地位僅次于總統和副總統,但他終究還是個“外交部長”,充其量也就是加個(副國級待遇)實際上,連這個括號都名不正、言不順,美國國務卿只是排名第一的“部長”。
2、美國為什么有國務卿沒有總理?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意思,這個問題有中文翻譯的問題,也有歷史的原因。美國聯邦政府的國務院的英文名稱是DepartmentOfState,這個國務是指外國事物,美國國務院如果按其功能來說應該翻譯成外交部,實際上,這個職能部門最初設立的時候正是被稱為外交部(DepartmentofForeignAffairs),這是在1789年7月21日國會兩院通過,7月27日由首任總統華盛頓簽字生效的。
其前身是大陸會議的外交部,作為一個新生的國家,外交事務為大,到了當年9月,該部門的名字改成DepartmentOfState,是因為其職能包括了一些國內事務,比如鑄幣局和人口普查,后來這些國內事務陸續(xù)分出去,國務院專注于外交,但名稱就不再改變了。除了總檢察長外,美國聯邦的部長都稱Secretary,但因為該部門叫國務院,因此其部門首長的中文翻譯就被譯成國務卿,其實是外交部長。